20 天两赴宜兴,广东省黄埔区专题调研“宜兴模式”

3月13日,由广东省黄埔区宣传部牵头,黄埔区财政局、黄埔区鱼珠街、广东省游戏协会、科学城(广州)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、广州市版权保护中心等单位共同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再次走进宜兴,深入调研卓易文化打造的“宜兴模式”——这一以紫砂产业为样本、以版权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标杆。距离上一次广东省专题调研仅隔20天,密集的调研背后,是“宜兴模式”对全国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意义。

-广东省黄埔区专题调研组探索“宜兴模式”座谈会-

-黄埔区宣传部副部长、版权局局长谭致远率队调研“紫砂·易运营服务中心”-

广东省,坐拥全国80%的游戏动漫产值,版权产业对广东省GDP贡献超20%,广州更以“版权之城”的姿态领跑全国。而黄埔区,作为广州文化产业的“创新心脏”,手握“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南版权登记大厅”王牌,正试图破解一个关键命题:当非遗、设计、游戏等产业进入深水区,如何以版权为支点,撬动全链条升级?宜兴的实践,恰好提供了一份“参考答案”。

黄埔区宣传部副部长、版权局局长谭致远表示:“卓易文化打造的宜兴模式实现了实用、广用、好用特点,把各个要素打通,走在全国先例。”“宜兴模式”是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实践,创新性地将“艺术品实物+数据(版权)”交易相结合,同时解决了产品确真、数据确权、交易流通和资金安全等核心问题。其成功经验表明:版权不仅是法律工具,更是产业升级的“基础设施”。卓易文化以“版权保护-版权孵化-数字赋能-产业协同”的深度融合,为传统地标产业开辟了一条可复制的创新路径,辐射“文旅+时尚+非遗+游戏+动漫+影视+IP”的复合生态。目前已为龙泉青瓷和宝剑、云南茶叶等多地地标产业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数字化服务,未来将有效的应用到更多产业上。这一生态的溢出效应显著,不仅带动了本地就业和品牌孵化,还激发了餐饮、住宿、交通、旅游等新消费动能。

对于正全力打造“大湾区版权产业高地”的黄埔区而言,这场考察也是一场精准的“需求对接”。若将宜兴模式应用于黄埔区的地标产业上,如如荔湾区的非遗项目、白云区的工业和时尚设计、天河的游戏产业等,或将催生一批“文化数字港”,形成“千区千面”的产业新图景。宜兴模式的意义,远超一个产业的升级。它证明: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,不是“修旧如旧”的保守叙事,而是“以旧焕新”的创造性转化。当版权成为生产要素、数据成为流通货币、IP成为文化资本,地标产业便能突破地域限制,从“历史遗产”进化为“时代资产”。

2025年,“数字中国”建设持续深入推进,文化产业需要更多“卓易式”创新——既深耕文化根脉,又拥抱技术浪潮;既立足本土,又对话全球。而这,正是中国文化产业从“守正”到“出圈”的必经之路。

 

全部评论